用丹麦语写作的著名人物包括:存在主义哲学家索因·克尔凯郭尔、著名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钦·安徒生、剧作家路德维希·霍尔伯格。20世纪曾经有三位丹麦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亨利克·彭托皮丹和约翰尼斯·威廉·延森。
《圣经》的第一个丹麦语译本于1550年出版。
丹麦语的历史可分为 4个时期:
①早期中古丹麦语(1100~1350),丹麦语与瑞典语分离,成为独立的语言。拉丁与希腊语的宗教语词被大量吸收,语音有较大变化。
②后期中古丹麦语(1350~1500),从德语吸收了大量名词和动词,也吸收了前缀和后缀。
③ 早期近代丹麦语(1500~1700)。1550年丹麦文《圣经》译本问世,标准国语初步形成。
④晚期近代丹麦语(1700以后)从意大利、荷兰、德国、英国、美国吸收了大量有关文化和科技的词汇。第一部丹麦语拼写法于1889年制订。
语法
丹麦语动词的不定式一般以元音字母e结尾。动词依时态的不同而变形,却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例如,动词不定式spise(吃)的一般现在时是spiser,无论主语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人称,单数还是复数,它的形式都不发生变化。尽管丹麦语的动词变化规律比较简单,但是丹麦语中还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动词。最晚近公布的丹麦语语法规则允许很多不规则动词按照规则动词的标准来变位,也允许许多名词按照其读音来拼写。在丹麦语中,名词有两个语法性:通性与中性。和德语一样,古丹麦语中名词有三个性,分别是阳性、中性和阴性。在近代的语言改革之中,阴性和阳性名词合并组成通性名词。通性名词的数量大致占名词总数的75%。在多数情况下,名词属于哪个性是没有规律的,必须硬性记忆。包括丹麦语在内的斯堪的那维亚语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定冠词后置现象。例如,通性名词"男人"在丹麦语里是mand,"一个男人"则是en mand,其中en是通性名词的不定冠词。但若要表示"这个男人",也就是特指的情况下,并不像英语一样有一个对应的定冠词the,而是要将不定冠词en后置,变成manden。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名词前面有形容词修饰,定冠词就不能后置,而是和英语一样要放在前面。比如如果想要表达"这个高大的男人"(the big man),就要写成den store mand。其中den在丹麦语中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在此起到定冠词的结构作用。至于中性名词,冠词的用法和通性名词完全一致,只不过以et代替en,以det代替den。例如,中性名词"房子"在丹麦语里是hus,"一幢房子"就是et hus,"这幢房子"是huset,"这幢高大的房子"则是det store hus。丹麦语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合成词非常多。通常词汇就按照其意义自由合成,这点和德语也非常相似。例如单词kvindehåndboldlandsholdet的意思就是"这支女子手球队",由"kvinde"、"hånd"、"bold"、"lands"、"shold"和后置定冠词"et"合成的。